参考解答
施耐庵。《水浒传》作者施耐庵,经过殿试,高中进士,步入官场,因看不惯官府的黑暗,愤然辞职,在教书之余,收集素材,用毕生精力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《水浒传》,被誉为华夏之瑰宝。
争议:
有人认为,《水浒传》的作者不是施耐庵。其理由有三:
1、明代代嘉靖年间还没有公开在小说卷首署上作者真名的惯例,所以《水浒传》上所署的施耐庵也并非真实姓名。
2、《水浒传》中的不少地名都是明朝的建制,这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写出来的。可见,《水浒传》不是元末人施耐庵的所品。
3、有人查了《施氏长门谱》,序言说中说自明迄清所传族谱已消亡,此谱系“访诸老,考诸各家实录”修辑而成。有人经仔细辨认,行外旁注“字耐庵”三字笔迹墨色与他字有异,可能是抄录后增添的。又根据此谱体例讳(名)、字排列分明的特点,原文应为“讳彦端,字耐庵”,而不会写成“彦端公,字耐庵”。 可见,施彦端实在是有“名”无“字”,后人窜入之“字耐庵”三字,实与施彦端无关。
那么,不是施耐庵会是谁呢?有学者就认为应该是罗贯中,鲁迅、俞平伯也是这种看法。但是,又有人提出疑问。罗贯中是《三国志演义》的作者,在这一点上,不存在争议。而《三国志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两部小说,在语言风格上完全不同。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,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。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笔下,实在很难叫人认同。此外,两本书的写作水平也不在一个档次。惠康野叟在《识馀》中说:“二书深浅工拙,如天壤之悬,讵有出一手之理?”
有人说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和写的,但是人们发现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战争场面十分生动,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,而《水浒传》则不然,地理位置错误百出。作为合写的罗贯中,肯定会改正地理位置混乱的错误。
当然,也有人认为是集体创作,因为水浒故事流传依旧,可能是几个人分别写几段,之后汇集到了一起。因为该书, 真正精彩的篇章,都集中在前四十回的几个主要人物,如鲁智深、林冲、宋江、武松、李逵等人身上。这四十回,无论是情节安排、人物塑造,乃至语言风格,都是一个整体,是《水浒传》不断发展的核心。其后的许多情节、人物,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赘加而成,显示出松散零乱,不断地拉长、拼凑的特点。
最后,这些片段经过出版商、文化人,如施耐庵、罗贯中、金圣叹等编纂出版。当然,《水浒传》的作者究竟是谁,在学术界上,到现在还没有定论!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datiba.cn/ask/z284269461.html
教育知识
最新问题
-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:2Ag+(aq) +Cu(s)=Cu2+(aq) +2Ag(s)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
- 下图甲和乙是双液原电池装置。由图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[ ]A.甲图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
- 科研 生产中常涉及钠 硫及其化合物。(1)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
- 日常所用的干电池的电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 以糊状NH4Cl和ZnCl2作电解质(其中加入MnO2氧化吸
- 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 如FeCl3可用作催化剂 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。(1)FeCl3
- 如图所示的装置 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铁圈和银圈的相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 使之平衡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
- 锂钒氧化物电池的能量密度远远超过其他材料电池 其成本低 且对环境无污染 可大量推广。该电池工作时 正
- 能源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H2 CO CH3OH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 它们的燃烧热依次
- 某学生欲完成2HCl+2Ag=2AgCl↓+H2↑反应 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 你认为可行的实验[
- 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[ ]A.HCl(aq)+ NaOH(aq)= NaC
- 生物燃料电池(BFC)是以有机物为燃料 直接或间接利用酶作为催化剂的一类特殊的燃料电池 其能量转化率
-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 原电池是一种将_______转化为______的装置。组成一般原电池的三个基本条
- 茫茫黑夜中 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。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 稳定。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 Pt
- 2013年1月 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是什么?其工作布局是什么?
- 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。请回答:(1) 25℃ 101 kPa时 H2(g)与O2(g)反应生成